Pages

公告-部落格測試中

前滾翻~後滾翻~練習翻轉啦! 核心---設計數學化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享受「做中學」的樂趣,透過核心問題的討論.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分享,進一步察覺與了解---而與其所呼應的是「國小數學起.承.轉.合教學法」~~~~~~~~~~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以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小數學的學思達~1.個體內的學思達

以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小數學的學思達~1.個體內的學思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這檔事在個體內,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本文以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說明學習個體內的學思達,從「行為主義理論」、「訊息處理論」、「基模論」三個學習理論中模擬學習個體的學習情形,並指出一個學習機會出現之後,學習個體一而再、再而三「學思達」的歷程,茲分述如下:


一、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
若以文中所提
【托爾曼的實驗發現,老鼠即使在缺乏獎勵條件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探索出迷宮的分布,他主張刺激與反應(S→R)之間還有第三者作連結生物個體(organism),因此整個步驟應該是(S→O→R)。他的理論和其他一些理論一起被稱為「有目的行為主義」(purposive behaviorism)。】
本文採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先將上述模型S→O→R稍微修改成SO→R,並說明如下:
其中刺激(S)一般就是「聽、說、讀、寫、做」,而個體進行聽說讀寫做(S→O)則可視為學思達中的「學」;然而個體進行聽說讀寫做的當下,對該行為的詮釋(S←O),則可視為學思達中的「思」;最後是對個體刺激的結果,也就是反應(R),它是個體對本身認知的再表現(representation),或說是自我語言,是個體內的一種自我表達」。

二、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若以文中所提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TML)~According to Moreno and Duran (2004), CTML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main ideas (Mayer, 2001):
1.dual coding - in which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verbal and nonverbal materials are handled cognitively by separate subsystems (Clark & Paivio, 1991; Paivio, 1986)
2.dual processing - in which working memory includes independent auditory and visual working memories (Baddeley, 1992)
3.limited capacity - in which the processing capacities of learners are severely limited (Chandler & Sweller, 1991). See cognitive load.
4.active learning - in which meaningful learning occurs when learners select, organize, and build coherent connections of new information with prior knowledge (Mayer, 2001; Mayer & Moreno, 2003; Mayer & Wittrock, 1996).
以及

本文採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先將上述模型稍微修改,將 Words selection 和 Images selection 分別改成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和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再把 Long-term memory 的作用範圍拉大。則處於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和 sensory memory 階段的部份可視為學思達中的「學」;然而進入 Working memory 的運作則可視為學思達中的「思」;最後重新整合組織之後的 Long-term memory 則是對個體刺激的結果,是個體內的一種自我表達」。

三、基模論(Schema Theory
若以文中所提
【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
1.基模(圖式)(schemas):將知識形像化,成為一個概念模型。知識可以透過同化或順化來達成。
2.同化(assimilating):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類比,並作出關連。
3.調適(順化,accommodating):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
4.平衡(equilibrium)】
或是

根本建構主義鼻祖 von Glasersfeld 在驅動基模之前補了一個 attention model當學習個體接觸到外在的刺激時,會因為本身既有的基模而產生不同的注意力,進而對相同的刺激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此階段可視為學思達中的「學」;後續的同化因為只是增加新案例,所以也是處於「學」的階段,但衝突、調適這個階段則可視為學思達中的「思」;最後平衡後的結果則可視為個體內的一種自我表達。

Schema Theo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