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小數學的學思達~2.自學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But…只藉由外力,可行乎???
學習如果不是「自學」,那會是什麼樣子?非自學嗎?他學嗎?
記得多年前的一場行動研究發表會上,當我報告完之後,一位特殊教育背景的教授擔任提問主持人,他對建構有所質疑,認為並非所有的知識都是建構出來的,譬如,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講述;我當下的回答是:「即便是講述教學,知識也是學生自行建構的」。
或許當年大家會覺得「講述教學法≠建構教學法」,其實建構是一種哲學觀,並沒有特定的教學法,即時在講述教學法之下,認知的個體也是依照自己舊有的知識體系,對所聽聞到的聲音進行詮釋,然後進行發想與重組,這才是建構的精神,所以在根本建構主義的精神下,「學習=自學」,也就是說
Learning=f (學習者)
既然學習是自學,那自學會經歷哪些歷程呢?
不會→一點點會→會→很會
不熟→一點點熟→熟→非常熟練
不熟→一點點熟→熟→非常熟練
(↑上述是廢話…太攏統了,↓下述的文章才是真材實料,只不過要找找^^)
在國小數學概念的學習上,可以參考甯自強教授「經驗、察覺、及瞭解在課程中的意義~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一文,其中詳細說明每個階段的功能(似乎找不到網路連結…)
「自學」,還可以從情意、技能、認知三個方面來細部探討
也就是,學生「肯嗎?」、「能嗎?」、「夠格嗎?」
說明如下
1. 如何協助學生「肯學習」?
以「均一教育平台」中的點數與徽章制度來說,就是透過外在動機讓學生肯;而「張氏學思達」營造自我挑戰的上課氣氛,則是透過內在動機讓學生肯。
在協助學生學習時,個人是比較偏向使用「外→內→外」的動機序列。先透過外在動機,或說是該位學生所喜歡的蠅頭小利,讓學生在學習上有一點點進展,進而產生「信心」;接著利用內在動機,藉由肯定,鼓勵學生發揮潛能;最後,再利用外在動機,同儕的競爭,來讓學生的學習意願延續下去。
2. 如何協助學生「能學習」?
這裡所謂的能學習是指「學習方法」的練習,在老一輩的教育中,學習方法不會乎是「就讀啊」、「就背啊」,但現在的方法就多了,譬如概念圖的繪製、實務操作、實驗…等等;在數學的學習上,依不同的單元也有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譬如「分類」、「命名」、「複製」、「組合」、「測量」…不勝枚舉。
參考What is
mathematical activity and in teaching? 一文中,以「數學四下期中考後-四邊形」為例,就包含不少數學活動與方法。
在協助學生學習時,試著給學生釣具,而不是只給學生魚吃。
3. 如何協助學生「夠格學習」?
這裡所謂的夠格學習是指學生已經具備學習該單元或概念的基本素養,或說該單元或概念是不是落在學生的「可能建構區內」。
在協助學生學習時,盡可能在選材或說佈題上精心設計,並進行後續的調整。
最後,老師「如何藉由群體的的力量來幫助學生」,這是張氏學思達美妙的地方之一
待….日後閱讀下述文章再補上
尋找到的相關參考文章
Aspects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utopoiesis
共識域之本質與功能~以數學教室為例~
關於團體動力學的幾個要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