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單純講述的教學並不流行,老師大部分會帶一些討論;只不過,目前各版的教科書,內容都寫得很詳細,解答就在課本中,除了要求孩子把課本蓋上、除了自己佈題之外,還可以怎麼辦呢?這是本文的重點。
一、首先了解課本設計的目標
二、思考孩子需要釐清的概念
三、課程轉化,設局製造需求
以三下二位數除以一位數來說:
我把它轉化成:
一、操作看看並分享
1.就讓孩子隨意操作,可以彼此協助,大都可以做得出來。
2.操作完之後,老師只要簡單對答案,請幾個孩子上台分享即可。
二、要求寫出活動紀錄
1.在已知解答的情況下,要求孩子寫下剛剛操作的活動紀錄(這部分需要做一點訓練),如果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活動紀錄,就跟孩子說:你是怎樣算的,可以算出20,把過程寫下來。
2.來到三年級,把「操作活動記錄下來」這件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數學溝通能力》
3.孩子寫下後,讓孩子發表,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檢視孩子的位值概念
1.孩子在使用算則時,最不清楚的就是位值概念,所以在此採用「設局」的方法,釐清想法。
2.兩個提問主要在讓孩子了解過程的意義,並且針對格式進行挑剔。
四、轉入算則
1.活動三協助孩子釐清位值,活動四把橫式紀錄改成直式紀錄。
2.一樣採用「設局」的方式,先求懂,再挑剔格式。
[結語]
這樣的轉化與設局其實是延續《起承轉合教學系統》的精神,先讓孩子磨一磨(承),然後設局提升(轉)。
這四個問題的鋪陳其實是延續著甯平獻(甯自強)老師所提的數學課四大類型的提問:現象學問題、心理學問題、社會學問題、人類學問題。
1.透過操作活動之後所獲得的解答,其實已經解決現象學問題(數學問題)。
2.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是針對心理學的提問。
3.社會學處理溝通的問題,個人對2+2+2=6這指符的施指與格式溝通的問題。
4.人類學的問題在比較,哪一個快速、簡約或功能強大,所以最後導出直式算則。
[有什麼用?]
了解這些設局的層次,可以試著把講述式的教材轉化成討論式,學會設局之後,不管你要起承轉合、MAPS、學思達、奠基進教師、自學提問單、或任何教學法,只要有討論,都很好用。
#後續在分享其他轉化案例 #敬請關注
設局來討論這個概念我喜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