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言文
小五~學公因數、公倍數
小六~還是公因數、公倍數
國一~又來公因數、公倍數
Why? Where
is the difference?
原本是要編寫孩子可以自學的講義,但卻「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兩年前,懶~
沒有努力寫教學實錄,少記錄了「倍數」的部分,所以才會有今天的「苦磨」^^
年級選錯…
白話文瞬間變成文言文了~
原先的企圖是這樣的
接續「因數」活動的情境,引領孩子進入「公倍數活動」,設計如下:
練習之後,要求孩子記錄下來
這是一件再正常也不過的事了,透過記錄可以觀察、比較、歸納,從中可以進行「抽象活動」,淬煉出新玩意、新規則、新觀念。
最後,針對記錄進行討論
Q1是基本題,說明求出每一個空格的方法;Q2-3則是分別對兩個不同系列的討論;感覺上,設計下來,合情合理。
But~在實際的教學中
「幾塊」和「正方形邊長」這兩個數列產生了干擾:
其一干擾:孩子要一邊思考「幾塊」,又得一邊思考「正方形邊長」,在不熟悉的情況下干擾
其二干擾:因為兩個數列並置的關係,孩子會自發性的去看兩者的關係,而將它視為答案
Funny:原來,在老師心中是白話文的講義,對孩子來說卻是文言文
因為,這兩頁講義是一起設計的
所以,接下來,更恐怖了
已經不是文言文了,是古文…
原先的企圖是這樣的
延續上頁的設計
如果在上頁的解題有一些經驗與討論,適時把數字加大,期望孩子可以找出一些更便捷的方式,如果找不出來,那至少是多多練習
接下來,藉由練習的資料,進行提升,而有以下的發問
Q4當然是期望孩子能懶一些,找些快的方法
Q5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孩子若找不出來,期望他們先分類,再找規則;其二是孩子已經抓到一些訣竅,透過分類可以更加清楚。
Q6是分析的能力,從分類的標準中,真正了解因數與公倍數的關係。
But~在實際的教學中
Q5和Q6的問題,主要在探索「因數與公倍數的關係」,這….並不是五年級的範疇啊!!!
此時,文言文立馬變成古文…或甲骨文
當下進行HLT(假設性學習軌道)的調整
一、介紹「分類」的基本技巧
輕輕帶過,簡單介紹基本分類技巧
原數列
|
4
|
2
|
12
|
1
|
20
|
6
|
28
|
2
|
36
|
10
|
44
|
預設數列
|
4
|
8
|
12
|
16
|
20
|
24
|
28
|
32
|
36
|
40
|
44
|
基本技巧→心中預設一個數列,區分出A類
|
|||||||||||
剩下數列
|
2
|
1
|
6
|
2
|
10
|
||||||
預設數列
|
2
|
4
|
6
|
8
|
10
|
||||||
基本技巧→心中預設一個數列,區分出B類,剩下的C類
|
二、調整
既然分類這條路,走不過去,趕緊把焦點全力鎖定在「正方形邊長」,回到公倍數
以「5系列的磁磚為例」,練習「圖形說明」的編序教學五步驟
步驟一:先用白粉筆畫一個磁磚,以「3×5」為例
步驟二:用黃粉筆補上兩邊的射線
步驟三:用紅粉筆在兩邊的射線上標上座標3.6.9 .12.15…..和5.10.15.20….
步驟四:用藍粉筆將相同的座標圈出,畫出以最小公倍數為邊的正方形
步驟五:用黃粉筆補上虛線,求磁磚塊數
三、回家功課(練習)
次日,請孩子上台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