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單說明~五上~因數與倍數
(講義+規劃說明)
The logic of design is based on ...... 原子論 vs 演化論
本次「因數與倍數」單元,基本上是延續兩年前「數學教學構念-五上-因數和倍數」http://mathematize7.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6898.html
「解題技巧進化(the evolution of
problem solving)」的精神,以及兩年前的教學架構,不同的是多出了講義,「學思達化」了。
講義分為三個部分「公因數與因數-4小節」、「因倍數表-1小節」、「公倍數與倍數-2小節」,講義如下
教學流程依照學思達的原順序,先學再思最後達;但每張講義常無法於一節課中實施完畢,需要再找時間完成。
講義規劃如下:
「公因數與因數」-1
【引子】是引領孩子進入情境;【貧窮小子】開始進行「定性活動」,並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活動:記錄過程】藉由一系列的記錄,可以從中觀賞規則。在【搶答的部分】,Q1是暖身,要求孩子說說情境,看能不能抓到重點;Q2單一磁磚的檢視;Q3-Q5是對「磁磚樣本」的考量;Q6是一個總結。
「公因數與因數」-2
【小康家庭】把數字加大了,此時孩子如果還是依賴嘗試錯誤,將面臨嘗試次數過多的困擾;而【活動:記錄過程】當然是期望協助孩子找到一些新方法。在【搶答的部分】,Q1是上頁講義的複習;Q2進一步詢問磁磚的塊數,期望孩子能進一步考量「因數」的策略,透過「除除再乘」的計算來求磁磚個數,其實已經充分展現因數的概念;Q3則是Q2的延續。
「公因數與因數」-3
【引子】是上頁講義的複習,從上頁講義中的Q2和Q3所引導出來的解題活動,做一個練習與比較;【中富翁的家庭】和【活動:畫一個表格記錄一下】則一再一再要求孩子算出磁磚的個數,最主要是逼迫孩子使用「解二」的方式去找因數;【大富翁的家庭】則是練習。在【搶答的部分】,Q1是「解一」和「解二」的比較,從中凸顯出「解二」的功能;Q2則是檢視孩子能不能採用「解二」的方法「先求有幾排」、「再求每排有幾塊」的方式求出磁磚總塊數;Q3則是Q2的練習,並引出最大公因數。
「公因數與因數」-4
【引子】開始企圖做一個總結,設計一波一波的思維改變,並在【搶答的部分】讓孩子取找每一波所突破的重點。接著話鋒一轉來到【聰明的老闆】採用因數的方式,又進行一波一波的思維改變,同時也在【搶答的部分】讓孩子取找每一波所突破的重點。最後【另一個挑戰】就是不斷地練習。
「因倍數表」-1
首先是找因數,格式如範例,可以分兩天完成,當回家功課,第一天找1-30,第二天找31-50。如果表格夠大,可以做一個50×50的表格,或許可以看到更多規則。(講義中只到30×30)
【因倍數表的製作】主要在透過註記的過程中,自己衍生出新的技巧,或於註記後從中觀察出因倍數或質數的一些特性或規則。【步驟一】先給出一個基本的費時的註記方式,當孩子註記到10左右,會有另外的發現;【步驟二】則是一個檢核,只要因數個數無誤,基本上所找到的因數不會差太多。在第一波【搶答問題】中Q1-Q2是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奇招,有的甚至可以看出「斜率」,Q3是讓「因數表」變成「倍數表」,所以是「因倍數表」;在第二波【搶答問題】中Q1-Q2是個幌子;Q3才是重點,是質數;Q4是平方數;Q5是Q4的推演。
「公倍數與倍數」-1
進入公倍數與倍數此部分,意外的出現「數學文言文」的現象http://mathematize7.blogspot.tw/2014/10/blog-post.html
,經過調整修改後的講義規劃如下:
延續公因數「先定性→再定量」的設計邏輯,【引子】是引領孩子進入情境;【簡單的遊戲-1系列的磁磚】、【稍微難一點的遊戲-2系列的磁磚】都是「定性活動」,並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表格記錄】藉由一系列的記錄,可以從中觀賞規則。在【搶答的部分】,Q1單一磁磚的檢視,Q2-Q3是一系列的規則檢視。【再難一點的遊戲-3系列的磁磚】、【困難的遊戲-4系列的磁磚】是第二波的試煉,因為數字變大所衍生的困擾該如何解決呢?所以在【搶答的部分】,Q4是再讓孩子說說可能的方法或困擾;Q2則期望孩子找出快速有效率的方式,Q6則導入公倍數,Q7則期望把公倍數解題過程步驟化。
「公倍數與倍數」-2
有了上頁講義中Q6-Q7的經驗,進行【超困難的遊戲-5系列的磁磚】時,孩子若能採公倍數策略,就能快速解答;如果不行,【以「3×5」的磁磚為例】則提供「編序步驟式解題」;最後【練習+回家功課】就是一再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