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線上研習入口網」觀賞後心得3:企圖課程的反思-相似形
教學的專業來自於反省
But~
What is the dimension for self-reflection?
----------------------------------------------------------
教學者的企圖→從學生熟悉的事務、數學物件開始,透過探索活動,從開放思考中或學生想法多樣性中進來,逐步引導到核心問題,最後收網。
【起】從孩子熟悉的數學物件做為起點
【承】進入核心探索問題,促使孩子呈現想法的多樣性,算是水平成長
【轉】深入議題,可說是抽象活動,算是垂直成長
【合】適情況,看孩子能補到多少魚,但不做結論,重點在促使孩子延續本節課的思考
有了上述的溝通,接下來我直接以「企圖的課程」和「建議」兩部分進行分析
一、企圖的課程
本次活動大致上也可以分為4個section
Section I:期望提供孩子具體物經驗的,從具體物進行溝通
核心佈題:「那一些像?那一些不像?請幫老師分類」
Section II:從具體物活動轉到表徵物活動,期望藉由兩個圖形的比較,使用「相似」的部分元素
核心佈題:「請畫出兩個不像的形狀」
子佈題:「你為什麼會覺得這兩個不一樣?」
Section III:緊縮或回到原本的期望-三角形的脈絡
核心佈題:「請畫出兩個確定不一樣的三角形」
Section IV:透過放大或縮小的活動,比對兩者,突顯相似的元素
核心佈題:「這三角形我把它變大之後,和原圖形有什麼一樣?有什麼不一樣?」
子佈題:「角度一樣了,感覺就都一樣,我可以這麼說嗎?」
二、建議
雖然,個人還蠻支持教學者的教學理念,但觀賞影片時,是直冒冷汗;因為,確實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提出來討論。以下分別就四部分提出個人淺見:
Section I
1.具體物是立體的,而本次的討論主題是平面的,有點牽扯太遠。
2.相似主題的活動要聚焦在「像」的議題上,加個子佈題:「像,是怎樣像?那些地方像?」;但因為是具體物,學生相關的發表,不容易回到數學元素。
3.建議刪除,直接從第二個活動開始暖身即可。
Section II
1.混用了「不像」和「不一樣」,所以學生昏了
2.所以即使學生進行比對的活動,比對的是「一樣或不一樣」or「像或不像」呢?
3.建議先從活動中溝通用語,提問:「那些像了?但它們一樣嗎?」;另外,在討論的素材上,要特別挑選,才容易進入數學討論
ps.圖形可能不一樣但是卻像
Section III
1.教師未察覺混用兩個用語,遊走在「不一樣的」和「不像的」之間
2.建議將核心問題改成:「請畫出兩個確定很像但不一樣的三角形」
Section IV
1.只有一組資料,難以歸納特性
2.「角度一樣了,感覺就都一樣」是個模糊用語。在三角形中,角度一樣了,就像了,而非一樣;在多邊形中,角度一樣了,還不一定像。
3.建議先就三角形討論,並多給幾組資料進行比對;後來才拓展到多邊形。
最後~
邏輯如下
1.溝通用語-「大一點」
2.以「大一點」做為一個引發(trigger),檢視孩子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透過比對突顯相似的數學組成元素,並進行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