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公告-部落格測試中

前滾翻~後滾翻~練習翻轉啦! 核心---設計數學化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享受「做中學」的樂趣,透過核心問題的討論.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分享,進一步察覺與了解---而與其所呼應的是「國小數學起.承.轉.合教學法」~~~~~~~~~~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黃皮書太好用-階層(兒童概念發展)

國教院出版的國小數學教材分析(俗稱黃皮書),在兒童數概念的描寫非常詳細,而這些都是《設局》時,很好用的「梗」啊!當然梗,必有梗王和小梗之分,就看時間怎麼安排,教學現場的需求吧!

我在研習場上常問老師,你們要把孩子當作是會的,還是不會的?
為什麼這樣問呢?
因為有太多老師認為孩子早就會了,或是只要知道結果就算會了,匆匆把課講完,然後就是練習練習。刻意練習一定是必要的,但了解之後再進行練習,效果更好。

如果你曾經仔細觀察幼小嬰兒的舉動,你會發現,只要是一點點新鮮事,都能夠引起他的注意,誘發他的學習動機,所以在教學上不要一次show hand,要慢慢燉,因為你一次show hand,孩子還是學不會,畢竟孩子在數學學習的歷程上是必須經歷「經驗、察覺、了解」的歷程,在108重視數學素養的課綱中,似乎把它改成「知、行、識」,大同小異。

接下來,我就用今天抓到的兩個小梗來示範,怎麼利用黃皮書來設局。
※在這兩個活動中,就是要孩子盡可能不用手指,使用心象※

例一:迫使孩子以被加數為起始點往上數


我看到這一段,特別是「不方便」這三個字,哈哈
在歷史的演化中,很多知識的發展都是因為不方便所以產生進階技能的需求,而在教學活動中,刻意製作需求是促使知識演化的最佳途徑。

怎麼做呢?
因為這已經是進入數學問題(mathematical problem)解題方法的演化,不需再從真實世界的問題(real-world problem)引導進入,直接用計算題就可。

「承」-一題一題出現
5+3=?
7+2=?
10+2=?
12+3=?
一題一題出現,然後對答案。刻意讓被加數變大,但加數是小的,這時候,處於累進性合成運思的孩子很快就算出來了,但處於序列性合成運思的孩子就會覺得困擾。彼此可以互相交流沒關係,也僅僅對答案就好,不要太刻意在解法,如果想請孩子發表一下想法也可以,孩子發表之後,不需要強調,承的時候是讓他們磨一磨。

「轉」
這時候發下學習單,一個人一張,紅色的,橡皮擦一個5元,算一輪,可以做小組討論,然後隨機抽選孩子上台分享,此時要強調孩子的解法,給一點評論;接下來漲價了橡皮擦一個13元,分享如上。
迫使兒童以13為起始點往上數,這是教學目標。

【梗一】
譬如說,孩子處於序列性
合成運思,一剛開始橡皮擦是5元時,第一題他必須先用右手指比"OOOOO",左手指比"OOO",然後逐一點數右手指頭上的5,再6.7.8接著點數左手指頭,得到答案8。
但第二題,又是5,這時候"因為之前的記憶還在",期望孩子放棄原先比需先比手指頭"OOOOO"的動作;如果沒有,就再來一題,又是5,這時孩子可說是,不放棄不行了。

【梗二】
來到
橡皮擦是13元時,可能一剛開始因為手指頭不夠,他會跟你要紙來畫,但畫過一次,他還畫第二次嗎?畫過第二次,他還畫第三次嗎?把數字加大,可以增加他的負擔。這時,當他直接用"13"來代表"OOOOOOOOOOOOO"時,可以降低負擔,而改變所產生的便利性與喜悅也更加強了。

透過這樣的體驗,孩子能夠享受靈光乍現(A-HA)的喜悅,孩子會以為這都是自己學會的(其實是老師刻意設計),也因此能增強他的內在學習動機與未來探究的動機。



例二:讓孩子在心中具備加數的心象,並能用來計數

所謂的同時操作兩個計數器,是指孩子在數的過程中,要一邊確定結果是多少,又要確定哪時候該停,這是心象的訓練,有點困難。

「轉」
這一個活動重點在練習,橡皮擦一個5元,然後再換一個數,數字要限制在10以內。有些孩子還是會覺得困難,就再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