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公告-部落格測試中

前滾翻~後滾翻~練習翻轉啦! 核心---設計數學化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享受「做中學」的樂趣,透過核心問題的討論.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分享,進一步察覺與了解---而與其所呼應的是「國小數學起.承.轉.合教學法」~~~~~~~~~~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課程自備-part II:了解「課程編輯群」的企圖】

【課程自備-part II了解「課程編輯群」的企圖
在【實體共備】一文中http://mathematize7.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曾提出了一些反思,本文闡述Q3-2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READY → GO
Q3:要「準備」什麼?
這似乎是個好問題
1.
準備先讓自己當一個好的《解題者》,把課本、參考書都讀懂了,上課就解題,學生聽然後模仿
2.
準備讓自己當個課本《編輯者》,了解課本內容出現的先後順序、輕重緩急
3.
準備讓自己當個《表演者》,讓課本內的知識能透過自己的表演傳達給學生
4.
準備讓自己當個《激勵者》,讓學生樂於學習,孜孜不倦

Part I   is trivial
Part II  主要在了解「課程編輯者」的企圖
Part III  講述是一種表演,你講或我講;操作是一種表演,你做或我做;討論是一種表演,你說或我說,思考更是一種表演,這完全是內心戲。俗話說,演而優則導,一個全方位的老師不僅是要當一個演員,還需要提醒自己當個導演。
Part IV  那就看班經和個別輔導了了

本文主要在處理part II :了解「課程編輯者」的企圖
~103學年度部編版五年級為例~


Step zero 先把自己準備好
1.反省或回憶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
2.「準備」把這些零散的資料「組織」然後「精緻」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孕育萬物】
註:為何不從「無極」呢因為,自己本身已經有不少不可抹滅的舊經驗

Step one 找資源
1.均一教育平台資源中心 https://junyi.wikispaces.com/
2.各出版社的→教師網→課程計畫或教學進度中的「教學重點」
註:為何以課本為資源與素材進行歸納分析呢?因為課綱太抽象了

Step two 「列出單元」→「組織(分類)
1. 列出各單元的名稱

2.依照「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連結」進行分類
3.依照自己的認知再細分,例如:將「數」再細分成「整數」、「分數」與「小數」,將「幾何」再細分為「平面」與「立體」


Step three 「列出各單元的子活動(教學重點)」→「檢視課本內容(佈題與解法)」→「以關鍵字詮釋」
1.先列出單元的子活動(每一節課的目標或核心)


2.反覆檢視課本內容,並以自己的觀點給每一個子活動1-3個關鍵字或描述



Step four 「宏觀」~以數與量為例
Q1.思考「這些單元為什麼會安排在五上?」
Q2.思考「同一個能力指標分類,例如第1.3.8單元,為什麼要這樣的順序?」
Q3.思考「不同能力指標分類的關係,有關連嗎?如果有,是什麼?」

Q1
五上,準備在整數計算上做個收尾,分數則以等值分數為基礎進一步進展,小數則進入多位數的計算,並建立分數與小數的關係。在解題能力上,增加條件的複雜性。

Q2
若從18來看
在五上,期望對整數的一步驟問題做個收尾,提升計算正確率;然後進入兩步驟問題。
若從34來看
在五上,準備處理異分母加減的問題,為了通分,所以先求公倍數。
單就7來看,伴隨著整數與分數的進展,小數進入多位數的相關概念與計算。

Q3
omit


心得
有了宏觀,你就不會急著一定要孩子在當下就學會(其實是死背),在小學的學習中,肯學、肯做、肯思考永遠比筆試成績好更重要。

接下來才處理 Part III 當一位導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